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着云南各族群众,2015年、2020年两次考察云南都深入民族村寨看望各族群众,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将示范区建设作为云南民族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作为全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三大定位之一,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动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绘就团结进步繁荣发展新画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深化
“一个石榴团啰啰,石榴籽籽紧挨着”、“我家云南各民族在一起,我们相亲相爱在中国……”2022年10月16日,《一个石榴》MV上线,献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小朋友用清澈的歌声展现云南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歌唱云南各族人民携手并进、共同繁荣的幸福生活。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云南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的真实描述。
我省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推出92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线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命名24个省级研究基地,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申报,20家单位获得命名。定期举办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搭建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巩固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使用,加大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力度,促进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坚持把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与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实施“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精心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精品工程,连续多年被列入全省10件惠民实事,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编纂《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1月13日,国家民委命名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我省保山市、云南民族大学等20家示范区、示范单位在列,数量居全国前列。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我省持续深化“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共识,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落实。实施省、州、县、乡、村五级联创,推进全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率先开展创建工作“十进”活动,并向家庭、班组、岗位等社会细胞拓展延伸。制定行业创建标准,全覆盖推进法院、税务、消防等行业创建,形成联合创建常态化机制。
去年以来,我省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把创建工作纳入5年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要点,纳入省委巡视巡察内容和年度综合考核,制定《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施意见》,颁布施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实施细则,制定示范区建设5年规划、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打造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的滇池圈、洱海圈等创建联盟,以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的高职院校创建联盟,以高质量发展带动共同富裕为主题的高铁沿线创建联盟,树立创建联盟品牌。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显着,腾冲司莫拉村、洱源郑家庄、孟连“宾弄赛嗨”等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实施四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投入近70亿元民族专项资金,建设了50个示范县、357个示范乡镇、4642个示范村(社区),13个州(市)和9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数量居全国前列;3799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106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是一个布朗族边境村寨,村里的布朗族群众傍山而居。沿路而上,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村寨展现在眼前,布朗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分布,进村的路两侧排水沟里水流干净,家家门口花开蝶蜂飞……
曼芽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赵敏介绍,自2021年底启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来,曼芽村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用以提升改造村内居住环境,先后完成村寨游览道路、村内青砖路面、旅游厕所、通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了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
村寨变美后,曼芽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文化”新模式,把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强边固防、民族团结、禁毒防艾等政策法规和科教知识编排成弹唱歌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方式传递党的声音,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以民族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治国先治边、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2021年11月,我省在深入实施三轮兴边富民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小康村,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截至2022年12月底,省级财政已统筹下达25个边境县(市)134.73亿元资金,超额完成资金保障计划;总计划实施的14390个项目已开工70%、完工50%,水电路重点指标全面完成,全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显着成效,正在扎实有序地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迈进。
党的二十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法规体系,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问题、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保障民族团结。目前,我省涉及民族工作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达300多件,立法数量居全国前列,依法推动形成了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依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着提升。同时,我省积极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从法规、政策、规划等层面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构筑起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