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关注民生、解读政策,你关心的,“在线访谈”为你解答。大家好!欢迎收看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陆晓龙为大家介绍当前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和相关政策。
陆副厅长您好,欢迎来到“在线访谈”栏目。
陆晓龙: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9月22日,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指出,今年以来,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粮食和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请陆副厅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今年以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总体形势是怎么样的?
陆晓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今年以来,采取了多种措施支持农业稳产增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前三季度,我省农业经济整体形势比较好。
一是相关指标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9.10亿元,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2168.23亿元,同比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6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
二是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全省夏粮产量261.8万吨、同比增长4.9%。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313.5万亩、同比增长0.5%,超出国家下达粮食播种面积62.4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1932万吨、同比增长1.9%,有望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全年粮食产量1905万吨目标任务。
三是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存栏3181.57万头、同比增长23.2%,生猪稳产保供任务目标已提前完成。生猪出栏3004.4万头、同比增长33.1%。猪肉产量247.76万吨、同比增长34.1%。
四是特色产业保持良好势头。前三季度,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518万亩、同比增长6.3%,产量1971万吨,同比增长9.1%。茶叶产量42万吨左右、同比增长6%。水果产量1200万吨左右、同比长8%;作为云南高端水果代表之一的阳光玫瑰葡萄地头价格45—80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上涨10—20%。鲜切花产量约105亿枝、同比增长16%以上;鲜切花均价0.95元/枝、较去年同期增长10.5%。中药材产量34.6万吨、同比增长6.8%。
五是农业投资继续较快增长。1—9月全省农业投资完成1223.64亿元,同比增长48.2%,增速在全省11个重点行业排名第2位,但增速逐月回落趋势明显。全省农业投资入库纳统项目7303个,同比增加1393个、增长29.5%,5000万以上项目资金到位率68%。
主持人:人们常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可见肥料供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但今年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较多,请问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陆晓龙: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农资价格上涨明显,特别是化肥、农药价格出现了大幅攀升。1—10月份尿素(小颗料)、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农药(草甘膦,95%原药)平均每吨出厂价为2500元、2720元、44800元,分别同比上涨40%、17%、92%。从我省情况看,部分农资价格甚至高于全国平均价格,这直接推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挤压了农民的收入。化肥、农药价格持续上涨主要受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煤炭、天然气、硫磺等化肥原料价格涨幅较大,9月末,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同比涨幅都在一倍以上。二是国际农资价格攀升。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粮价上涨刺激化肥需求等影响,国际上氮磷钾肥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且涨幅都高于国内,由此拉动了我国化肥出口明显增加。据海关统计,1—9月份全国累计出口肥料2611万吨,同比增加31%。三是社会库存处于低位。春耕结束后企业销售化肥积极性不高,而且化肥价格高位运行,流通环节存肥意愿较低,导致化肥库存水平低于常年。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陆晓龙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针对农资价格上涨等问题,我省是如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
陆晓龙:化肥、农药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特殊商品,针对农资价格上涨等问题,各级各相关部门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一是抓保供稳价。切实保障化肥等农资企业正常生产,畅通物流运输和末端配送,适时投放化肥储备,稳定市场供应,防止化肥价格过快上涨。10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对化肥生产重要原料煤炭的价格非理性上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海关总署出台规定将出口的20多种化肥纳入检测,切实保障了国内农资供应。二是抓补贴落实。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的突出问题,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新增2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进行一次性补贴。我省争取到6.39亿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已于7月初将补贴资金分配下达各地。三是抓农资打假。加大农资打假力度,按照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关于2021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安排部署,加强农资打假宣传教育,提升生产经营主体识假辨假能力水平。四是抓科学施肥。向广大农户普及科学施肥知识,倡导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提升施肥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和肥料的利用率。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化肥市场形势跟踪分析,积极推动保障化肥生产要素供应,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强化储备调节作用,畅通化肥运输配送,维护市场流通秩序,大力推进化肥减施增效,切实做好化肥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主持人:猪肉是我们日常消费的主要肉食品,生猪养殖是我省农村比较重要的产业,对农民收入有着重要影响。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部分养殖场(户)出现亏损,原因是什么呢?
陆晓龙:生猪价格的变化根本上是供求关系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的。从供应方面看,受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9年1季度开始,全省生猪产能开始下行,3季度降到最低点(当时存栏数比常年水平下降了近25%)。随着帮扶政策措施出台实施,到2020年底,全省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2021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生猪出栏数不断增长,今年一、二、三季度,我省生猪出栏数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0%、27%、33%,导致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从需求方面看,新冠肺炎疫情呈多点散发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持续渗透,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相对下降,抑制了猪肉消费需求。因此,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全省生猪价格从34.7元/公斤一路走低,9月份平均价格降至12.6元/公斤,降幅超过了60%,10月6日后呈现了触底反弹趋势。养殖效益方面,据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5月散养生猪每头亏损246元,规模场每头亏损158元。省发展改革委成本收益调查显示,2021年9月省内生猪规模养殖,每头平均亏损1050元,而且这一状况已持续近3个月,当前生猪价格回升态势也比较明显,部分省区价格已回升到20元/公斤左右。截至三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3181万头,超出正常产能6%,预计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上市的生猪数量同比还将会有明显增长,生猪供应保障充足,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产能加快释放,价格必然有所波动,四季度是需求旺季,价格回暖的基础是坚实的。
主持人:针对生猪养殖亏损的情况,省农业农村厅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养殖场(户)的切身利益,稳定生猪生产?
陆晓龙: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尽量熨平“猪周期”是省农业农村厅努力的方向和重点。今年6月开始,省农业农村厅针对生猪产能过剩的苗头,积极加强与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会商研判、调度分析,通过行业协会、部门网站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有序安排生猪出栏。根据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云南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努力稳定生猪生产秩序。7月以来,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结束增长势头,连续3个月环比有所下降。截至3季度末,全省能繁母猪存栏312.5万头,较上半年存栏下降4%。预计年底将下降到300万头左右,回归正常水平。此外,一些养殖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采取“十头母猪淘汰一头低产母猪,一窝仔猪多淘汰一头弱仔,育肥猪提前十天出栏”等措施,对企业减少亏损和行业去产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为推动生猪养殖加快走出困境,防止生猪生产和供应出现大起大落,省农业农村厅将按照产能调控方案要求,落实地方分级调控责任,重点抓好生猪产能调减工作,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生猪产能尽快回到合理水平。同时,注意保持用地、环保、贷款、保险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不搞“急转弯”、“翻烧饼”,防止损害基础生产能力,影响市场稳定供应。
主持人:在节目开始之前我们通过“云南省人民政府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节目预告,有网友留言问:“我省农民收入是什么水平?要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好势头,省农业农村厅今年还有哪些工作计划?”
陆晓龙:我省农民收入总体情况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横向看:收入增速方面,“十三五”时期,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为9.26%,高于全国0.86个百分点(全国是8.4%)。收入绝对值方面,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为8242元,是全国平均数11422元的72.16%;2020年为12842元,是全国平均数17131元的74.96%。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方面,2020年末我省比值为2.92:1,全国平均比值为2.56:1,我省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之一。纵向看:1978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元,为全国平均收入134元的97.75%,全国排名第14位。200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元,为全国平均收入2282元的66.08%,全国排名第26位。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2元,为全国平均收入17131元的74.96%,全国排名第28位。从收入结构看,农民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净收入,我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5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但工资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近10个百分点,因此在持续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夯实农民收入基础的同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2021年还剩不到一个月时间,农民增收依然存在困难,需要持续加力,努力巩固好农民增收的好势头。一是确保丰产增收。目前,秋粮即将收获完毕,省农业农村厅将指导各地抓好粮食晾晒烘干,做好粮食销售服务,落实好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确保颗粒归仓、增产增收。二是强化产销衔接。接近年关消费旺季,省农业农村厅将多渠道推进产销衔接,开展应季促销和品牌营销,让优质农产品卖得顺畅,卖上好价钱。三是保障农民务工收入。抓住冬季农闲窗口期,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好农民工欠薪督查,让农民工足额拿到工资,开心回家过年。
主持人:好的,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有网友说:“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云南曾是脱贫攻坚主战场,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任务艰巨,请问省农业农村厅在其中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会有哪些部署?”
陆晓龙: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今年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底线任务。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省农业农村厅配合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聚焦重点区域,紧盯重点人口,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政策扶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是抓好产业政策衔接。及时安排部署“一平台三机制”,制定《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的指导意见》,围绕建立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家庭全覆盖。明确了将财政整合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由脱贫攻坚期间的30%提高到50%等政策。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牵头起草我省实施意见。指导脱贫地区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规划,推动多业联动、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促就业增收入,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
二是抓好帮扶动态监测。3月底启动了全省产业帮扶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开发工作,设置“双绑”联结、产业项目、产业基地、产业合作和产业救助五个模块,动态监测各地“双绑”联结带动情况和产业帮扶救助农户情况,该平台已于6月15日在全省范围上线试运行。强化产业帮扶月调度,调整完善对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产业帮扶工作情况调度制度,通过线上监测、线下跟踪,提高全省产业帮扶工作效率和精准度,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点对点”督促指导,努力实现产业帮扶不落一户、应扶尽扶。
三是抓好项目资金调度管理。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完善《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对2021年度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确保在过渡期内继续落实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要求。对2020年、2021年产业项目实施进度开展定期的调度,督促指导各地积极谋划并实施好产业项目。持续加强实地督导,先后派出调研组深入普洱、大理、丽江、曲靖等州市对产业项目立项、批复、实施等情况开展实地指导服务,促进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工作有序推进。
今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目前来讲工作衔接是有序的。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下更大力气,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的成果更可持续,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主持人:非常感谢陆副厅长今天做客我们的节目,对当前全省农业经济形势进行了详细介绍。我们也期待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强的支持,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谢谢您!
陆晓龙:非常高兴做客“在线访谈”栏目。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