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子求实效,才有好点子(一线行走)
开拓思维、善于创新,才能找准基层工作发力的关键,为群众提供精准、精细的服务
还有一年多就退休了,云南省元谋县司法局干部李学平依然在普法一线忙个不停。从1986年“一五”普法,到如今“八五”普法,30多年,李学平一直在普法一线。在他身上,记录着一部“普法小史”。
1985年李学平参加工作,刚去普法时,只会拿着《九法一条例问题解答》一句句念。“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走,黄胶鞋配手电筒,走上七八个小时去村里普法是家常便饭。”他说。
普法不只是支张桌子、发发材料那么简单。当地群众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法律要求不一致。比如,有人常到山上剥红椿树皮治肚子疼,这有违国家动植物保护政策法规。让当地群众知法懂法,李学平一直为此努力。
普法30多年,李学平不仅肯坚持,更肯动脑子、求实效。为了让群众都参与进来,他先后尝试放电影普法、唱地方戏花灯普法和拍摄专题片“热坝说法”。普法内容也适时而变,“从前多是聚焦山林权纠纷、依法解决矛盾,现在私家车多了,更多的是要讲好交通法规”。李学平所经历的这些改变,都反映着当地的发展进步。
怎样确保普法效果?李学平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这样总结:在基层普法,一是内容要有用,要契合群众平时的难点热点,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不能自说自话;二是形式要创新,要多问多想群众爱看什么,唱花灯、放录像往往比发材料、念法条效果好。
在县司法局召开的普法座谈会上,同事们纷纷点赞李学平,讲得最多的就是他“点子多”“善总结”“肯吃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普普通通但实实在在”。
动脑子求实效,才有好点子;有了好点子,才有好服务。李学平的笔记本里,画着各种各样的标注符号,每一个标注都是他的一点思考和心得。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发生了改变,基层干部要不断调整工作方法,要勤跑苦干,更要花心思巧干。开拓思维、善于创新,才能找准基层工作发力的关键,为群众提供精准、精细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