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在北京东城区南河沿大街111号一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留学归国知名人士顾维钧、詹天佑、蔡元培、胡适等,联合京津两地的留学归国学人,共同发起了中国第一个留学归国人员的爱国组织与活动团体——欧美同学会。
1956年周恩来、郭沫若等同科学家们亲切交谈。
周恩来也是名“海归”,与欧美同学会有着深厚的情缘。习近平同志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旅欧勤工俭学和留苏学习的进步青年相继回国,在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同志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同一时期,还有许多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开拓者的重要作用。”
“海归学人”
1917年9月下旬,年仅19岁、风华正茂的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踏上东渡日本的求学之路。临行前,他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到日本后,就读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周恩来一边学习日语,一边留心考察日本社会,并积极投身于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抗议活动,参加爱国团体新中学会。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周恩来在日本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十月革命的介绍,以极大热情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影响着周恩来的思想,1919年4月回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1920年11月7日,22岁的周恩来登上法国“波尔多”号邮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游学欧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及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
1924年8月,周恩来从巴黎回国,同年11月担任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诚邀、帮助和号召海外学人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积极争取旅居海外的高级知识分子回国并取得显着成效,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重要表现,也是党和政府知识分子政策的缩影。
1949年,周恩来就开始恢复欧美同学会活动,欧美同学会迅速响应,他开始以同学的身份,给远在国外的学友写信联系。1950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了欢迎身居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1956年2月,周恩来审阅批准了争取留学生回国工作组《关于争取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回国问题的报告》。1957年5月,为了争取更多的留美同学回国服务,周恩来总理提议成立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同月,在北京饭店举行联欢晚会,周恩来应邀在会上讲话,欢迎留美同学归国工作,并宣布国家对留学生的政策是“不管回国先后,一视同仁,并且来去自由。”1964年夏,周恩来视察了欧美同学会机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括中国现代科学的泰斗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在内的近五千名海外学人回国。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新中国诞辰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和追授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金质奖章和功勋奖章获得者,其中有21人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归国的科学家。
与海归学人交朋友
周恩来以自身人格魅力,与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刘恩兰等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交朋友,听意见,商国是”,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文革”期间,周恩来总理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保护了一批又一批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周恩来“为华罗庚追回被盗文稿”,提出“应该向李四光学习”,“亲笔开具了一份长达150人保护名单”等历历往事,至今让人感慨不已。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郭沫若十分悲痛,在病床上赋诗悼念周恩来:
革命前驱辅弼才,巨星隐翳五洲哀。奔腾泪浪滔滔涌,吊唁人涛滚滚来。盛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忠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