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今天是:
      1.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邮箱|多点信息报送系统|  信息检索:
      2. 保山市“六强六共”率先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来源:保山市委体育365地址_det365手机版_365bet手机下载 2023-01-12 17:34:00

          保山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始终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立足“边疆边境边关边寨边民”实际,聚焦边境各族群众对建设幸福家园、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和期盼,聚焦落实“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狠抓“六强六共幸福行动”,打造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保山模式、保山样板”,着力引导边境各族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截至目前,实施建设项目442个,整合建设资金4.96亿元,完成资金3.3亿元任务数的150.3%,六大方面十九项建设指标全部达标,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强共识凝聚,共圆边境“幸福梦”。坚持把边境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11个沿边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全部达标。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突出党建带群建团建作用,持续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万名党员守边关”等活动,实现产业发展有带头人、环境整治有责任人、守土固边有负责人。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拥护核心、心向北京”“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等主题教育,让国旗、党旗在边境线上高高飘扬。持续推进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建设,2个边境县(市)、4 个边境乡镇、11个沿边村(社区)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在边境地区创建省级示范单位41个、市级示范单位13个、县级示范单位28个、示范户500余户,边境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铸牢,“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
          二是强民生保障,共建边境“幸福村”。坚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鼓励边民抵边居住、就地创业、就近就业,强化稳岗就业、产业帮扶,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就业1500余人;实现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2万元以上,2022年预计达1.6 万元以上。全面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在沿边地区开展普通话培训16期800余人次;实施民生保障工程,实现“5G+远程医疗”“5G+远程教学”“智慧党建+便民服务”等全覆盖,边境各族干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攀升,进一步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三是强富民产业,共享边境“幸福果”。坚持扎实推动边境乡村产业振兴,坚持产业发展带动共同富裕,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和边贸产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生猪、肉牛等传统产业,做优做精高端冷水鱼、乌龙茶、草果、咖啡、坚果等特色产业,形成以集体经济引导、合作社带动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做到“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11个沿边村(社区)均有1项以上“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年均总产值1.52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1万元以上。2021年末,11个沿边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 500 余万元,均达到10万元以上,最高村达100多万元。预计 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0万元以上。边民富、边寨美、边关固、边境和、边疆稳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成效初显。
          四是强共治共享,共织边境“幸福网”。坚持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边境社会治理共同体,统筹基层社会治理资源要素,挖掘社会治理内生动力,树牢法治思维,发挥自治优势,注重德治引导,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村级治理评价体系,扎实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引导各族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治理模式,建立健全防范化解边境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沿边村(社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制度;实施“红色喇叭”工程,实现11个沿边村(社区)应急广播全覆盖,边境应急广播体系让各族群众有了更强的安全感;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建设和文体器械自然村覆盖工程,在11个沿边村(社区)建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沿边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认知率达100%;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得到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主动参与强边固防、疫情防控,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9 个,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3个,构建起“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农村治理新局面,不断增强边境各族群众强烈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牢牢构筑起边境铜墙铁壁。
          五是强边境贸易,共谱边境“幸福曲”。坚持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充分发挥猴桥、滇滩、明光、木城等口岸(通道)的区位优势,加强口岸(通道)和通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边民互市贸易有关政策,充分利用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作为境内产业集聚重要载体和平台,把缅甸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缅甸密支那经济开发区作为境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形成集境内外园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保山在面向南亚东南亚经济贸易中心建设中先行先试、走在前列,助推边境贸易自由化、智能化、便利化,进一步提升边民边境贸易参与度和组织化水平,把沿边地区打造成为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的前沿门户。2022年 1—11月,腾冲猴桥口岸完成进出口总额5.41亿美元,猴桥边民互市进出口货运量34.36万吨、货运值7.58亿元,172个“互助组”参加边民互市、办理边民互市业务8.59万票,边民收益416.96万元。
          六是强绿美动力,共绘边境“幸福画”。坚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绿美宜居示范村建设,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色成为边寨发展最靓丽的底色。沿边各族群众自发筹资200余万元,投工投劳1.6万余人次,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打赢蓝天保卫战·党员先锋在行动”“七改三清”专项行动;实施村庄房屋改造、污水管网改造、绿化美化、道路硬化等整治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建设,推动“红黑榜”“门前三包”、卫生日、“卫生清扫轮值卡”等常态化、制度化,结合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最美果园、最美菜园、最美村庄、最美公路评比表彰,实现村庄美、处处绿、户户净,使每一个边寨都成为美丽的风景线,让边境村寨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陈重泽)